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建筑:你家门前的大楼,将变成新媒体的大屏幕

刘立轩 文化产业评论 2021-07-16


2179期文化产业评论


媒体建筑是利用投影和投光技术在建筑立面上形成图像或者戏剧性色彩,完成媒体信息的表达,让整幢建筑变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内容载体,让艺术得以从实体中解放出来。每个时代基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成熟条件、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独具时代特色的建筑形态,在当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媒体启发着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们,媒体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媒体建筑,它代表着什么?


 

作者 | 刘立轩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编辑 | 李卓

 

正文共3431字 | 预计阅读时间9分钟


2018年11月14日,恰逢中央美术学院建校100周年之际, MAB18暨“媒体建筑双年展 Media Architecture Biennale 2018“正式登陆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引爆了一场设计与创新的思想风暴。以爱普生工程投影机为助力的灯光投影秀让文化搭载科技的翅膀在央美钟楼、学院楼室内的建筑表面上表现了绚烂的艺术风采。

 


媒体建筑的学术概念还在讨论之中,但我们生活周遭,几乎都充满了媒体建筑这一艺术形式。夜幕中五光十色的建筑照明、商业街区大屏幕的LED广告,这些用光照在建筑上出现的丰富形象和肌理的建筑群便是最普遍的媒体建筑。

 

2003年建成的奥地利格拉茨美术馆,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建筑。这个建筑整合了媒体技术(BIX系统),它用930根环形荧光灯光灯管显示图像,以媒体内容来强化建筑在城市中的形象。

 


在杭州第十一次 G20 峰会上,杭州钱江新城上演了“城·水·光·影”主题灯光秀,70万个LED点光源,通过4G信号控制灯光在钱塘江沿岸30多幢高楼串成的一幅“巨幕”上,呈现出“中国气派、江南韵味”的画卷。

 


夜晚的纽约时代广场,五光十色、大小不一的广告屏幕在时代广场建筑物上构建了一幕幕活色生香的时代图景,更典型的是2013年的一个名为“enjoy your 15 seconds fame”(享受15秒的名气),行人可以将照片上传到屏幕上,照片从最顶端的屏幕下落到最低端最大的屏幕上,这个过程15秒,令行人享受15秒在时代广场上的名气,与建筑和城市产生互动。

 


那么,媒体建筑到底是什么?它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

 

媒体建筑:建筑表皮的媒介化

 

1922年1月腓特烈大街的建筑设计竞赛上,一个名为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师拿出了最早的玻璃大楼设计方案,这个方案被20世纪初刚刚兴起的大众媒体纷纷报道,可以说,密斯是最早一批利用媒体的力量宣传自己的建筑设计思想和艺术观点的建筑师,这可能算是媒介与建筑最早的碰撞。

 

密斯·凡·德罗


而到现在,密斯曾经拿出来的玻璃大楼已经不单单是媒体报纸上的是图文介绍,更多的是则是——建筑将成为媒介本体。

 

建筑如何成为媒介,首先要从建筑表皮这一概念开始说起,表皮(interface)指的是包裹建筑的外皮,建筑表皮是直接与外部环境发生关系的,因此这给建筑成为媒介提供了基本条件。建筑表皮的作用也从曾经保护建筑体、装饰建筑物、与外部生态融合共生、发展到如今的智能表达和媒介传播。

 

在古典时代,建筑表皮更多的是绘画、雕塑、文字等其他符号的装饰和象征;到了19世纪,现代主义更注重建筑的体量和空间,路斯提出“装饰就是罪恶”,柯布西埃说“建筑师的任务就是要使笼罩体量的外观做得生动有力,不能使这些外观变成寄生虫,或吞噬了体量,为了突出自己而淹没了体量。”到了20世纪,建筑表皮不再担负建筑承重任务,表皮的重要性再次被提出,建筑表皮开始出现信息表达和传递的功能特性。

 

建筑表皮既然是和外部环境发生关系,行人看建筑物的第一眼是表皮,和周遭自然景色、社会人文相融相契的也是表皮,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建筑的这张脸成为一个信息交互、传递、表达的载体呢?

 

因此,一些建筑师开始尝试用新材料、新技术尝试在建筑表皮上传递更多信息。最普遍的包括LED显示;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等创新材料;LCD显示(像素光栅化显像技术);机械结构;投影类媒体等。例如在本次双年展上使用的爱普生激光工程投影机,通过投影,将图像灯光投射到建筑体上,传达设计师的美学理念、艺术实践。

 

在此次媒体建筑双年展上,以爱普生投影技术为主要依托的夜间大型钟楼投影秀可以说充分的阐释了新投影技术在建筑体上投射更多信息的理念。由8台爱普生CB-L25000U激光工程投影机向钟楼投射的光影图像呈现了与数字化带来的超现实景象,无机荧光轮和无机液晶面板、4K增强功能和4K分辨率镜头的技术应用,给艺术图像表达提供了更坚实的后盾。

 


在媒体建筑的概念中,建筑即成为了媒体介质,建筑表皮则成为媒体终端在建筑这个人造的巨大载体上,商业信息、广告宣发、人文信息、艺术符号有了更宏伟的表达空间。

 

而这种表达空间的延申和优势更得益于时代的启发。

 

当代新媒体的启发:媒体建筑的互动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除却那些鲜活于典籍金经、诗书墨刻的历史记载,建筑大抵是先贤留给后人最真实的回忆了,历朝历代的建筑无一不在述说着历史。但相对于传统建筑而言,媒体建筑传达信息的方式更巧妙、动态,它更强调的是建筑和观众的直接互动

 

对于以往建筑的欣赏,我们更多的是在一定距离下的静默观照,而媒体建筑中,我们和建筑作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与建筑体信息产生交互。有人认为媒体建筑的出现就是源于交互的公共艺术行为。例如,建筑楼体上有数量众多的窗,通过调亮、调暗、开启或关闭每一个单元窗户的灯光形成图像,并且跟广场上的观众进行互动。

 


而媒体建筑的互动性也得益于现代传媒的启发。有学者指出,现代传媒的变革趋势是“单向”到“双向”互动的变革,从曾经“特定时间内由媒体向受众传播信息”转变为“媒体和受众都成为信息发布者”,双方同时实现互动,受众从而体验到“参与的价值”。

 

不过目前来看,媒体建筑的互动性更偏向于媒体立面在虚拟空间与物理空间中发挥的交集作用。也就是说,在原本的建筑空间里,通过在建筑表皮上的光影投射构建一个虚拟空间。

 

像本次在中央美术学院中上演的室内3D mapping就是一个案例,通过爱普生激光投影机的投射,观众进入到与原初空间相异的虚拟空间中,从而达到沉浸的艺术观感,日常场景在爱普生投影机360 度全方位的图像呈现下,产生与原本物理空间相异的审美距离。

 


但媒体建筑的想象不仅限于此,假如,城市都成为媒介呢?

 

媒介建筑的未来:城市图景的重塑

 

一个人的空间构成了一间屋,一群人的空间构成了一座建筑,而建筑和人群的集合构成了城市。

 

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讨论中,我们往往会提到到审美日常化和文化符号形象的命题;在文化媒介的讨论中,我们也常常提到文化内容和情感消费在媒体介质上的传播意义;在城市建设的讨论中,我们也会讨论城市形象的构建和公共空间的文化意义。而媒体建筑的延申思考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

 


如果把城市以媒介作为考量,基础元素是媒介建筑,表达内容则是日常化审美和公共空间的文化交流。媒介建筑具备的是艺术性、互动性和传播性,从艺术性的角度,依附于媒介建筑的建筑美、造型美、音乐美在公共空间的绽放、视觉景观的更迭,进一步拓展了审美日常化;从互动性上,媒介建筑可以引发城市的公共话题和公共事件,触发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行为;从传播性上,媒介建筑可以形成别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地标和文化符号,也给艺术理念和信息传播提供了通道。

 


在媒介建筑和城市媒介的建设上,技术设备促成了文化艺术表达的和谐统一。在目前媒介建筑的构建中,有两种弊端为人所诟病,其一是光影效果带来的“光污染”,其二是媒介建筑屏幕碎片化,这种碎片化可能带来不是审美的享受,而是纷杂的观看体验。在这两种弊病上,技术的逐步成熟正给予新希望。以爱普生激光工程投影机为例,无机荧光轮和无机液晶面板、4K增强功能和4K分辨率镜头的技术应用,与全密封设计,从而保持图像的细节表现、色彩表现和内容完整统一。

 


城市作为媒介和文化艺术内容更需要从需求和市场出发。媒介建筑中文化艺术和科技交融带来的城市景观新范式和沉浸式体验、审美性互动,商业信息的触达、文化艺术的表达、休闲服务和娱乐体验的通达,都需要在媒介建筑与公民、消费者的互动中形成。

 

结语

 

媒介建筑的出现是现代媒体延申的结果,现代媒体的互动性和传播性与建筑表皮的符号传达的内在要求相结合,促成了媒介建筑的出现,可以说,媒介建筑是现代信息时代背景下建筑艺术的新思辨,在现代技术的推动下,媒体建筑是否将成为新的建筑形态表达革命、是否将成为城市空间建设的新革命,是否将成为文化艺术内容的新载体,是否将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我们应当有所期待。



//主题阅读//


//推荐阅读//



还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微店上单独购买笔记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